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作者/刘承元
近年来,有两个矛盾的现象让人们看不透,很纠结:
一是当今中国社会心浮气躁,万事都追求“短、平、快”的投机心态浓厚,忽略了认真打磨产品的精神和耐心。随着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到海外“爆买”各类用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见,作为供给侧主体的中国制造企业务必走出浮躁,潜心研究并认真打磨自己的产品,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入产品,设法满足群众不断提高的需求。结论是:工匠精神是“药”,对于打磨好产品十分重要,中国企业要好好学习。
二是不断有日本大企业传出经营遭遇困难的声音:夏普连年亏损,被富士康收购,东芝亏损严重并财务造假,已经到了以变卖家产为生的程度,松下、尼康和索尼等都遭遇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这些工匠精神突出的日本百年老店在走下坡路,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的、格力、创维和海尔等中国企业蒸蒸日上,这好像和我们上面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
此时又有人放声疾呼:工匠精神是毒,中国企业应该敬而远之,无须学习。
那么,在“中国人灵活(随性)、生意做得好”和“日本人严谨(古板)、产品做得精”之间,如果只能二选一的话,确实很难。
当然,我们今天倡导学习工匠精神,最美好的愿望应该是:既要保持“生意做得好”,还能学到“产品做得精”,即汲取工匠精神中的有益养分,优化自己。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确实是药,但是药有三分毒。我们中国企业太缺工匠精神,所以恶补工匠精神有益;但日本企业工匠精神泛滥,加补工匠精神有毒有害。且看如下分析。
一、工匠精神与商战战略思维短板
在模拟技术时代,产品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许是致胜的关键。而在数码技术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和商战战略思维显然要比产品和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更重要。
但凡有工匠精神者,往往缺失商战战略思维。
曾几何时,日本索尼公司以其高超的工匠精神,在产品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引领市场数十年,成就了日本制造传奇。可是到了后来,索尼越来越力不从心,输给了一个又一个对手,问题大概出在商战战略思维上。
夏普经过百年沉淀,具有丰厚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但却经营困难。鸿海兼并夏普后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扭亏为盈,肯定不是工匠精神发威了,而是在商战战略上动了大手术。
丰田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由于丰田在商战思维和战略布局上存在不足,生意因此做得不够成功,其在中国的销量还不及大众的一半。
优秀如丰田、索尼、夏普等企业都有商战战略思维短板,那么千千万万家日本中小企业就更缺乏商业智慧了。所以日本企业被中国企业赶超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越是伟大的工匠,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在日本这样一个工匠精神泛滥的国家,还由国家出面倡导工匠精神,鼓励国民从一而终,就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了。有日本友人问我,那日本该如何改变现状?我告诉他,日本最该做的事是:学中国搞双创,鼓励民众创业、创新。
二、工匠精神与反应速度迟缓
在一家工匠精神突出的企业里,人们可以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产品质量上追求极致,并愿意为此付出长期执着的努力。但在当今社会,产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间的竞争节奏加快,速度有可能成为企业生存发展致胜的关键。
遇事研究研究,决策慢慢腾腾,工作慢条斯理的行事风格早已经不合时宜。关于这点,富士康的郭老板对夏普高管拖而不决的“慢精神”多有不满。
但凡有工匠精神者,往往反应速度迟缓。
下面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小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好启示。
某市中心区有两家快餐店,一家是日本人经营的A店,菜品和服务上精益求精,颇有些工匠精神;另一家是中国人经营的B店,从山寨A店开始,采取跟进策略。
A店生意很好,每天中午等待就餐的队伍足足有30多米长。B店生意稍逊,但队伍也有10来米长。A店排队的人比B店多,足见A店的菜品质量和服务有优势。之所以B店也有人排队,说明在排队时间和菜品质量上做出妥协(为了快点吃上饭,菜品稍差也罢)的客人不在少数。
头脑灵活的B店老板通过进一步学习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比A店赚钱更多的方法,那就是极大地提高翻台速度。
假如菜品价格相同,翻台速度快20%,那么B店销售收入就可能比A店多出近20%。由于A店在菜品质量上付出了更多代价,所以B店赚的钱比A店多出很多。对B店的情况,只懂得埋头苦干的A店老板却并不知晓,也无兴趣了解。
为了拖垮A店,B店开始了降价促销和在附近加开分店等策略,进一步分流客户,与此同时,在菜品质量上也进行一些更细致的改善,缩小与A店之间的差距,实现同质化经营。一段时间后,A店老板猛然发现,门外的队伍越来越短,为了留住客户,也开始降价促销······再后来,A店终于扛不住了,关门了结,企业死得不明不白。
近年来中日企业间的此消彼长和A、B间的竞争颇有几分相似,不是吗?
三、工匠精神与颠覆性创新缺失
不久前看到一个关于“燃油发动机”的视频,装置高速运转,却听不到噪音。这绝对是一件历经近百年精益求精、持续研磨的工匠精品。显然,拥有此项超级技术的德、日汽车因此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但正在发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也许会对德、日汽车形成威胁。
但凡有工匠精神者,一般不善或不愿进行颠覆性创新。
经过百年修炼的德、日汽车,如今面临中、美两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挑战。
一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出,整个动力机构可能被颠覆,卓越的燃油发动机技术有可能成为历史。特斯拉、比亚迪之所以全力以赴于电动汽车,就是要跨越“没有燃油发动机技术”的障碍,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汽车无人驾驶等数码化控制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如此这般,汽车上那些历经百年打磨的复杂精密的变速、传动和操控机构也将逐步变得无足轻重。同样,互联网企业造车,是希望在汽车制造领域获得超越的机会。
在此情况下,传统汽车霸主们如果固步自封于过去百年积累的优势,就有可能被颠覆性创新所颠覆。近几年来,优秀企业被颠覆性创新颠覆的例子不少,原因是所有数码化的新技术元素都有一个明确指向,让工艺技术变简单,无需长年的改进积累;让产品创新变简单,不再依赖无人能敌的能工巧匠。
一个人一辈子只做寿司,而且精益求精,是优秀工匠,可以成为国宝级人物,值得赞赏。但是,如果一家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死抱自己过去的辉煌,只执着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或产品,不去革自己的命,那么早晚会被颠覆性创新所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