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背景:引进外资,以工业园为切口
在所有的苏州产业园区当中,影响最广名气最大的,对我国其他城市产生最深远影响的要数“苏州工业园”。这个仅占苏州3%土地,5%人口的地方,创造了苏州全市15%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
至2012年底,全工业园区合同引进外资500亿美元,其中去年新增到帐外资19.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793亿美元;累计引进外企4000余家,投资上亿美元的项目140个,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有8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45个项目。目前,苏州工业园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是国内最大的中外合作成片开发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中外技术经济合作的典范。
在此背景下,苏州政府经过一系列改革,首先解决了中国同新加坡之间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争议问题,并提出“园区亲商理念”,将这些做法推广到全市,并组成招商团队,在12天时间内,走访了加拿大、美国的9座城市20多家跨国公司,草签10多份协议,引进外资成为苏州的重点。
02 政府:金融危机与苏州“转型牌”
驶在前方的帆船总是先感受到寒风。苏州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苏州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以出口拉动的经济马车突然就慢了下来。苏州企业开工率急剧下滑,正常开工的不到三分之二,受影响而开工不足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特别困难的或者基本上开不了的大概占到了5%。
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集中在了两点:一方面订单确实相比较以前少了;另一方面,有些企业有订单,但是金融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相对来说有困难,所以有了订单,资金周转不开,生产也没法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苏州政府采取了“先稳住当前局面,再谋求战略转型”的解决方案。由政府牵头,联合苏州市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苏州政府还努力促进银企对接,充分发挥政府信誉建立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都由政府注资2亿元建立担保基金,为成长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为了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苏州工业园区出资5000万元设立保税货物进出口保证金基金,设立3500万元的基金为进口设备的企业提供进口设备增值税贴息。昆山市还引入股权投资基金,设立了金融BPO产业基金,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有了政府出面,帮助企业做一些担保,这样就保障了企业能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正常运行。
紧接着,苏州市上下联动,由市长带头每一个人带一个组,一共十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机关干部、区县干部、乡镇干部等各方面领导组成,每个组都负责深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民资企业、大企业、小企业——了解情况,让企业提出一些他们希望政府部门帮他们解决的问题,经过研究,制定并出台帮助企业的相关政策。
苏州的政策出台迅速而得当,使得苏州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较为平稳的度过了危机期。
03 企业:先活下来,再保增长
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本身,就是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示范代表,与此同时,苏州很多企业也都在危机中有出色的表现。
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较多,与欧美企业合资的企业超过1400家,而园区的主要产业也面向欧美市场,进出口量占到50%以上;再加上园区外向依存度超过70%,因此此次金融风暴对园区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从2008年11月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的订单明显下降,为此,苏州工业园区从推出《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共出资8亿元扶持园区内产业,让企业“先活下来,再保增长”。
苏州工业园区的这8亿元主要分三块使用。
第一块用于减轻企业负担,大约4.4亿元。其中,3.5亿元用于补贴员工公积金,企业可以少缴公积金,但员工的个人帐户却没有影响,缺少的部分由园区财政补贴;此外,五千万元作为加工贸易担保基金,四千万元用于增值税贴息,对由于增值税转型造成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补助。
8亿元资金的第二块去处则是“保增长”,约3亿元。其中2亿元作为再担保基金,由园区财政和担保机构共同出资,鼓励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另外,园区还拿出不到1亿元的资金用于奖励产品出口的增量部分,即如果园区内公司的出口增量部分每增长1美元,即奖励0.02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园区出口额300亿元来计算,园区需奖励九千万元。
8亿元资金的第三块去处为“鼓励企业转型”,为6千万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的评定办法出台后,园区原有的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三分之一达到新标准,而一旦达不到标准,企业所得税的缴交比例就会从15%提高到24%-25%,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园区因此开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工作,一方面引导企业向国家制定的标准靠齐,另一方面也适当给企业一个过渡期——凡是达不到国家标准但达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标准的企业,其多缴纳的所得税税额,由园区奖励给企业,帮助企业减负,这一部分大约为四五千万元;另外,在鼓励企业转型中,对推进节能降耗等理念的企业也都有奖励措施。
在金融危机还未见底的情况下,企业处于“闷炉子”状态,在没有煤的情况下,如果还一直烧,等煤都烧完后,炉子就熄掉了,再重起炉灶就困难了;所以一般都是把煤的风口开小一些,让它足以保持温度,等有煤的时候,重新放进去,就又能旺盛起来。
据新华网江苏频道09年报道,苏州很多企业都对金融危机做出了应对。金融危机发生后,位于昆山开发区的日本企业——日本牧田株式会社关闭了欧洲生产工厂,把订单全部转移到昆山工厂生产,前期危机严重时,对大批轮岗工人进行了培训,员工数量有多无减。
而在金融危机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族品牌表现抢眼,大显风光。
苏州某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缩影。该公司市场总监就曾公开表示,金融危机反而为其带来了机遇。经济萧条时期,很多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采购电梯时,会首先考虑性价比高的产品,不再盲目追求大品牌效应,开始重视产品性价比以及售后服务,这就给很多拥有优秀技术水平的民族品牌带来了商机。据悉,2009年一季度,该公司累计内外销定单总额实现销售1.3个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5%。
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苏州很多企业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后劲,归根到底得益于科技创新。企业握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04 发展:从“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
紧急的局面稳住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战略考量了。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下行逐步放缓,但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尤其是经贸环境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远的新变化:世界经济增速将比危机前明显放缓,外需萎缩基本成为定局;全球产业布局开始新一轮调整,各国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国际经贸摩擦进入新的高发期;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新变化,国际政策协调博弈更加复杂。
这些因素使得苏州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外贸出口依存度偏高、制造业层次偏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功能亟待提升、相对粗放的发展特征还比较明显,这些矛盾问题亟待通过制定全面的转型升级的城市发展战略来加以破解。
幸运的是,苏州在风暴中贯彻了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了得当的政策,也逐步站稳了脚跟,进一步走从“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转型战略。
当时的一个提法叫做“制造业暴利时代的终结”,这个论调认为外需拉动将向内需拉动转变,制造业要全面向服务业让步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实际上,所谓制造业暴利时代的结束,并非指以后不发展制造业,围绕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正是苏州独有的优势。而所谓出口导向很难再带动经济发展,也并不是指简单放弃出口,而是要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推进出口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改变仅靠廉价劳动力支撑起来的制造业格局,努力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贸易竞争力。
苏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既要把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牢牢抓在手上,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层次,又要强化对内开发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可以说苏州追求的是“外向引领、内生驱动”的“内外兼修”之道。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深深融入世界格局之中,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必须把苏州的转型升级放到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来谋划,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格局,曾为苏州经济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下一步经济转型奠定了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应该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05 未来还是依赖创新驱动吗?
反观苏州的特点,外资企业多,说明苏州具有对外开放的优势、拥有科技创新的潜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把引进国内外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作为重点;必须在科技全球化中顺势作为,善于合作,长于学习,借力发展;必须从苏州实际出发,确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思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经济下行,与08年金融危机有很多不同之处,当前的矛盾更多的是供给结构的老化,然而也正是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分享经济产业在我国得到倡导与发展,或许在未来,掌握核心技术以及科技创新依旧是危机下经济发展与企业生存的根本。
文章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