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因手工制作程序繁杂辛苦而濒临失传,故宫大修使其制作工艺被唤醒,来自岳西小山村的王柏林便是这传承者。
在岳西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45岁的王柏林是这里一位地道的农民,他一年到头在自己简陋而昏暗的桑皮纸槽间里忙碌着,他要把藏在深山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桑皮纸绝活,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做出为故宫大修的专用材料。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王柏林的桑皮纸制作技艺榜上有名,王柏林也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唤醒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的记忆,得益于故宫大修。自2002年起,故宫对内部装饰进行修复,其倦勤斋内通景画的修缮,必须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倦勤斋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一共70余张约170平方米。那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是乾隆“高丽纸”,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是这次修复的关键。为了寻找这种材质的纸,两年来,故宫专家跑遍了国内外的许多纸张产区都没有找到。
王柏林得知后,重新操起了单传七代的手工造纸绝活,造出样品送往北京候选。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他的桑皮纸进行检验,结果均达到了标准值。其耐折度更是高达9000多次,是人民币用纸的3倍。专家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王柏林手工造出的100%纯桑皮纸堪与乾隆年间的高丽纸相媲美。因此,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决定选用王柏林生产的桑皮纸。自2005年以来,王柏林作为唯一生产厂家,为故宫大修提供桑皮纸。2010年,颐和园修复工程启动,王柏林又接到定点生产订单。到目前为止,他累计已向故宫和颐和园两处工程输送桑皮纸60多万张。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原安徽潜山县后北乡(现岳西县境内)一带就有手工制作桑皮纸的纸坊,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气候温润,植物种类繁多,有着造纸业所需要的丰富原料、辅料。境内河流落差较大,适宜安装水碓,用来粉碎、软化造纸原材料。桑皮纸采用纯手工生产,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汉皮纸与桑皮纸的工艺相近,成品纸质也相类,唯不同之处在于选用的材料不同。
“制作桑皮纸需要选材、剥皮、出青、揉挤等30多道工序和流程,每道工序都大有讲究。”王柏林介绍到,如桑树皮要在每年的惊蛰之后、清明之前采集为最好,纸槽用水须用本地深井地下水为佳,捞纸环节则全凭纸工靠个人经验和多年练就的手感去把握。因为手工制造桑皮纸是件苦差事,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学习,尤其是年轻人更不愿意接触。
“机械化大生产导致了传统手工造纸业的严重萎缩:大量手工造纸作坊关闭,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造纸业艺人迫于生计纷纷转行。”王柏林惋惜地说,现如今,整个毛尖山乡方圆百里内,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承袭祖业,坚守传统。
桑皮纸在传统古画修复方面是其它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尤其重要。“如今,我的桑皮纸已成功注册“毛尖山牌”商标,手工制作工艺已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各级政府重视。如今我建厂房、制器具、选传承人等,都有了项目经费予以保障。”
说起桑皮纸的明天,王柏林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文化强国,我能做的就是传承好桑皮纸工艺,努力把它做大做强。”目前,王柏林已在北京开了一家生产桑皮纸的手工作坊,年盈利数十万元。王柏林说,他打算花几年的时间,先复原祖辈造纸的全部工艺装备和工艺流程,再寻找传承人,将这门千年技艺传承下去。
更多内容行业动态
王柏林:唤醒“桑皮纸”千年记忆
印刷机,瓦楞纸板,模切机,覆膜机,油墨,水印,开槽,胶印,凹印,装订机,切纸机,糊盒机,粘箱机,纸板线,等离子,胶水,热熔胶,喷胶,贴窗机,二片拼接,PE,PP,捆包机,四联,客户云,双片糊盒机,高精度粘箱机,自动供盘,自动码垛,纸箱,彩盒,后道,机器人,钉箱机,贴面机,裱纸机,单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