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本
麻沙虞氏刻坊出版的刊本
新发现的宋代建本木刻雕版
麻沙雕版印刷,是古代较为先进的印刷方法。它始自唐代中期,至宋代大盛,而宋代雕版都选擅于手工书法者缮写,字体端美,校刻亦精,为后世所贵重。“宋版”分官刊、家刊(亦称私刊)、坊刊(即民间刊)三种,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以后,朝廷解除民间刻书之禁。促进当时印刷业发展,直到南宋时有临安(浙本)、成都(蜀本)、福建麻沙(建本,亦称“麻沙本”)均是当时我国规模较大的印刷中心。有如宋代学者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说到:“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天下图书之府。”
书香古地传千年
南宋时期,麻沙刻书业与书坊刻书业的发达可谓并驾齐驱。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麻沙与崇化不分轩轾。据祝穆著的《方舆胜览》称:“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当时,麻沙刻书作坊主要分布在麻沙水南、长坪等地,其中坊刻具有知名度的有麻沙万卷堂、麻沙刘仲立、麻沙刘智明、麻沙刘氏刻坊等。刻本里有载“麻沙水南刘仲吉宅”、“麻沙南斋虞千里”等。著录建本中,多题“麻沙坊刻本”、“宋麻沙刊本”、“麻沙小字本”、“麻沙刊巾箱本”等。由于书坊刻的书不管走陆运还是走水运,均必途经麻沙,因而,麻沙除了本地产的书外,书坊的图书也多在此营销,自然形成了书肆的集散地。所以出版业多把“建本”称为“麻沙本”而不称“崇化本”。
麻沙、崇化二地,在南宋时期书肆林立。仅麻沙的“三桂堂”书店就拥有经史编辑人员14人,印刷工人16人,从业人数达百人之多。其中,私家坊刻最为有名。当时宋代建阳私家刻书作坊麻沙占八成多。
门类齐全数量多
麻沙印刷书籍门类很多,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三传》、《论语》、《孟子》等十经,(世称三行本)。还有宋代著名学者刘屏山的《文集》,以及刘爚的《庆云集》、《论语发微序》等,同时还发行了《家居必用》、《事林广记》这类百科全书和各种话本、小说籍以招揽读者,从而不断扩大发行量。根据周弘祖《古今书刻》的不完全统计:建阳刻书在明代就已达到366种。闽清人陈寿棋称:“建安、麻沙之刻盛于宋,迄明未已,四部巨帙,(指四部用于装套的线装书),自吾乡锓板(即雕板)以达四方,盖十之五六。”这足以说明“麻沙本”当时出售量占比例之大。明嘉靖《建阳县志》著录建阳书坊的刻书,多达451种。到清康熙《建阳县志》著录建阳书坊刻书147种。尽管上述著录统计数字不一,其实建阳麻沙刻书远不止此数。从嘉靖到明百余年间,建本、小说、杂书不计其数。刻书数目已大大超过上述著录的总数,不然,历来何以有“麻沙乃图书之府”之称。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历代“建本”图书,被列为国家级古籍善本的,史部书有480种,子部书有505种,集部书304种,丛部书8种,合计近1500种。
据报载:2011年7月10日,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宋刊本《钜宋广韵五卷》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槌拍卖,竟以3330万元的天价卖出,可见麻沙“建本”的身价之高!
先天优势铸辉煌
麻沙之所以能成为雕版印刷中心除了因为远离战乱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此地有着雕版所需的木材资源。宋时盛产梨木,品种有雪梨、面梨、冬梨和早花梨、铁梨、木梨等六种,这些木材都是当年刻制雕版的好材料。如红色梨木质柔韧,适宜雕刻纹路细碎、质地坚韧的字画,一旦出现差错,进行挖补删改非常方便。白梨木质地松软,适宜雕版应急出版发行的书籍,在雕版制作过程中,刻工先在平滑的梨木板上纂写文字,绘制图画,然后下刀精心雕刻,他们刀法娴熟有力,校勘严谨,一丝不苟。麻沙附近盛产竹纸,质量坚韧,也是印书的好纸张。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一书中说到:“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烟迹,开卷一股书香,自生异昧”。“麻沙本”正是这样,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由于“麻沙本”印刷的书籍精美,因而备受国内外人士欢迎,远销开封、洛阳、武昌全国各地,直至朝鲜和日本。据传,日本等国,不仅在麻沙购进图书,而且,他们还派人到麻沙一带招募刻工到日本进行雕刻图书。由此可见,“麻沙本”对促进和发展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元、明时期,麻沙先后遭受两次大火,使众多书肆毁于火灾,损失严重。到了明末,麻沙印刷业逐渐走向衰落。据《建阳县志》记载。“麻沙、书坊毁于元季,惟崇化存焉”。
建国后,县文化馆为了发掘古代麻沙文化遗产,曾于l981年10月在水南村征集到麻沙版(蔡氏族谱)清光绪丙戍年秋(公元l886年)重镌建阳蔡氏九儒书、庐峰书院藏版的梨木雕版共300多片。I982年7月从长坪村征集到清代重印版《游酢文集》四卷,均由县文化馆予以珍藏。这些雕版,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