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随着以资本积累为人类社会财富主要表征的凸现,企业在强烈的扩张期望驱使下,其规模也同样在不断的扩张之中。各类大型产业组织对高效管理的追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早期发展。企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对效率和利润的提升欲望,为现代管理学奠定了社会基础。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of Scientific Management)的出版宣告了管理学正式独立于学科之林,并创立了管理学中最重要的派别--科学管理学派。但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性的因素,忽视了人群的社会因素,为
求取效率而逐渐迷失了人性追求的思想和主张。随着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发展,人性的研究不断进步,管理学也随着人性的不断发现而升级换代,总无外乎是围绕如何有效激励而展开各种研究,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佛的成长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等。科学性是管理的第一特性。科学性即是工具理性的表现,管理学之所以可以跨越文化、地域、种族、肤色而具有普世价值,就在于管理的工具理性,因为它可以不断重复,不断复制,不断验证而不发生变化。这也是西方管理能在中国传播、推广、推崇、普及的重要因素。
西方的管理理论一般都考虑到市场、政府条例、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现状、人际关系的变迁与观念的转变等诸多要素,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这种工具理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看似已接近绝对真理。但是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的客观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西方的管理理论。首先,现在管理学提出管理的目的是使利益最大化,致使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只看重显性的价值,即生产率、管理效率、市场占有率等可具体量化的目标,却忽视了隐形的价值,即组织发展的动力和组织文化观念的软性价值目标。管理价值实现是系统性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体,个人实现、组织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体。如果忽视了后一点,企业就可以为了利润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损害公众利益。其次,西方管理学的成立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的,经济学的成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而古典经济学的成立条件基于两个假设:资源有限的假设和经济人的假设。其中,人性的假设中表示人和机器是一样的,都是创造财富的工具。无论人性的假设是X人还是Y人(社会人),它总是把“人”建立在一个工具化的基础之上。这种人性的假设为西方人掠夺世界财富提供哲学基础和伦理动员,使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侵略。这种假设实际上违背了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人而发展,不是让人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最后,西方管理的终极目标发生了严重偏差。由于管理过多地向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向倾斜,使得社会成为一种被物质主宰的世界,从而造成社会功利化危机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危机。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是正和博弈,应该通过企业的发展是其他的组织和个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管理的终极目标应当是要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创造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
中国的管理学源自西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管理体系几乎全盘西化。而西方管理学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大生产,思想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文化基础是西方哲学与基督教文明。西方管理的政治背景为民主宪政,讲求自由、平等;而中国则是中央集权,讲求一统、权威。西方管理的经济基础是一元市场经济,推行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而中国的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推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经济特色模式。西方管理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文化,信奉上帝万能,而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糅合文化,不信上帝存在,信奉权力、权威。作为实践的社会科学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社会核心元素就是政治、经济、文化。西方的管理自然不可能在中国长久成功。因此,我们试图从中国的土壤里提炼出一种适合国情的中国管理模式。
二、管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管理并非单一线性的、持久不变的控制机能,而是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有机系统。它必须配合外在环境,在组织内部不断求变创新,唯有认识其不同机理,总结出管理真髓与症结,加以连贯、整合,才能产生总体效能。同时就中国管理学的重新塑造而言,我们可以对东西方管理思想取舍、整合、融通、锻造,籍东方天地人和为基点,取百家精华为统筹,融科学、哲学为一体。因此,本人所研究的新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论基础为成中英先生的C理论。
C理论
C理论围绕“C”有内在和外在两层意义:外在意义中它代表中国(China)、文化(Culture)、《易经》(Change)与儒家(Confucianism)等;其内在意义则为决策(Centrality)、领导(Control)、应变(Creativity)、及统合人才(Coordination)等五项,这些也就是管理最重要的五个环节,是C理论的基本架构。
决策:所谓管理即决策,决策为一切的中心。决策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决策的基本条件是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把握环境因素,结合知识、技术,建立一套发展实施计划。
领导:决策的执行,有赖于强而有力的领导。除了建立于学识素养、风度气质、意志、胸襟、睿智、亲和力等特质之上外,领导者本身亦须有坚定的信念,如此才能带领下属达到目标。
权变:权变与决策有密切关系,愈能掌握变化,决策就愈能成功,从而实现目标。所以成功的领导者虽然应坚持原则,但也必须能权衡利弊,及时变通。
创新:创新与随机应变之别,在于前者是以实务及目标为基础,整体地思考出来的成果,而后者则是未经整体思考反映出来的行为。所以创新的观念或计划,应是根据钻研环境的种种变化与内部发展目标而产生的。
统合人才:强调识人、用人能力的培养,许多管理者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充分开发其人力,没有让人才与目标更密切地配合,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C理论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这五家主流文化中提炼出的管理思想,同时融合《易经》和《禅宗》文化,形成了C理论基本的理论框架。但其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5为儒家文化,而C1则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特别适合做统筹和决策,它与五行中的土相结合,但由于其抽象性导致了应用上的难度。这种国学管理思想,更多的是管理的意境而非操作方法,不可量化。从泰勒制到文化管理,管理学就在这种理性管理中不断震荡发展,其深层内因反映了经济学线性和社会学非线性两种观念的对立。中国非理性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平衡,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社会稳定,强调情感,潜意识和感觉,追求人人为集体贡献的价值关系与行为准则。然而,管理学从本质上说是显学,是实践的学科,所有的理论与创新必须经企业管理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才能被承认和接受。西方管理的分析工具极大的推动了管理实践的发展,尽管在新经济时代其种种弊病突显出来,但其实践价值却仍不容忽视。要实现管理导向,达成管理实效,管理的文化性和工具性缺一不可。以“企业社会互利”为管理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应借鉴、拿来西方理性的管理工具,为我所用。因此我们在C理论的基础之上,还充分融入西方工具理性的优势。同时,在建模的过程中,本人还参考利用一些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理论等。